誰把中國編舞家的創意偷走了?上海國際藝術節日前針對「國際芭蕾創作與編舞:現狀與未來」議題,邀請到中外頂尖舞團藝術總監、專家齊聚探討。對此,大陸專家除了開宗明義的指出,「教育」疑似是盜走創意的元凶外,「經濟回報」也是幫凶之一。

大陸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直言,「中國編舞,特別是年輕編舞,常常為這個問題苦惱,好像我們都沒有創意。」



台灣電動床工廠 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 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 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 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 }); }

靜電油煙處理機



被灌輸要和老師一樣

馮雙白舉例表示,曾有文學界的朋友問他:在舞劇裡談戀愛,是不是一定要男女主角從左右舞台奔向彼此後,女主角又害羞得躲開,男主角則千篇一律地猶豫一下、再追上去,兩人藉此機會雙手一抓,才要開始跳起了雙人舞?

面對此一尷尬的問題,馮雙白才恍然大悟發現,「好像真的是這樣!」但在此之前,馮雙白都將注意力放在舞者的技巧部分,仔細反思問題的癥結點後才納悶:既然創意是人的天賦,「那我們的創意被誰偷走了呢?」

「會不會被我們的舞蹈教育給偷走了?」馮雙白指出,大陸國內舞蹈教育的過程,常常將老師示範的動作,視為至高無上的標準,且每位學生從小都被灌輸「一定要和老師一樣」的價值觀,而如此現象就連在大陸的舞蹈學院編導系也不例外。

創作太重視經濟回報

針對編創的培育方式,德國斯圖加特芭蕾舞團藝術總監Reid Anderson表示,就該團的經驗而言,為了保護青年編舞的創作個性和發揮空間,舞團指導老師僅會提供指點,但絕不動手改他們的作品。

不過,除了教育的方式扼殺學生的創意外,馮雙白也提到,現在大陸有一部分的編創作品,有時太重視創作過程中的經濟回報;「而我們的創意會不會被迅速變幻的、興高采烈的、成長著的中國經濟大潮給偷走了?」

對此,荷蘭舞蹈劇場(NDT)編舞家馬蒂?維爾斯基認為,創作的本身就是必須承擔一定程度的風險,但舞團乃至教育制度方面,都應設法幫助青年編舞家,打造一個穩定的成長平台與制度,進而才是激勵年輕人發揮自己的創意潛能。

台中公司設立(旺報)

有限公司設立
arrow
arrow

    ixknf66c8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